023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近三个月(以第三季度为例,即7-9月)的数据更凸显出中国作为全球贸易“稳定器”和“增长极”的影响,虽然面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外需整体收缩等挑战,中国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等举措,外贸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球经济进步注入确定性。
总体规模:韧性承压,出口韧性凸显
三个月,中国外贸顶住压力,月度进出口额保持在3.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季度环比呈现企稳回升态势,据海关总署数据,7-9月中国进出口总值9.32万亿元,虽同比微降0.2%,但剔除低基数效应后,环比增长2.8%,展现出较强的修复动能,出口表现尤为亮眼,三季度出口总额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连续三个月保持月度正增长,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反映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竞争力,进口方面,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内需逐步恢复影响,三季度进口4.1万亿元,同比下降2.1%,但部分能源产品、农产品进口量价齐稳,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市场”的担当。
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协同发力
三个月,中国外贸结构呈现“提质增效”的鲜明特征,为高质量进步奠定基础。
从产品看,出口“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成为增长新引擎,前三季度合计出口增长61.6%,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对出口整体增速贡献率超过10%,这背后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突破与全球领先的产能优势,彰显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转型的成效,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家具、纺织、家电出口也保持稳定,凭借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份额稳步扩大。
从市场看,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对新兴市场和进步中民族出口占比提升至52.3%,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前三季度双边贸易额同比增长5.4%,对“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出口增长6.8%,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3万列,为亚欧大陆贸易提供陆路通道保障,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增长4.5%,区域贸易自在化红利持续释放。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占比持续提升,三季度达到63.2%,较去年同期进步1.5个百分点,表明中国自主进步能力增强,在全球价格链中的地位逐步攀升。
政策赋能:精准施策稳外贸大盘
对外贸运行中的困难挑战,中国政府近三个月密集出台稳外贸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激发市场活力,包括加大出口退税力度、优化跨境贸易结算服务、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支持外贸新业态进步(如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覆盖超170个民族)等,各地积极组织“千企百展”拓市场行动,帮助企业对接国际订单,广交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恢复线下举办,为外贸合作搭建实体平台,金融支持方面,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CIPS)服务范围持续扩大,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升结算效率。
挑战与展望: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前,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仍对外贸构成压力,外需不足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外贸进步的韧性与潜力依然充足,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国内消费市场逐步回暖,进口需求有望回升;中国将持续推进制度型开放,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全球贸易提供更多机遇。
国外贸将以“质”取胜,聚焦绿色低碳、数字贸易等新赛道,深化与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在复杂变局中书写高质量进步的新篇章,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