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翻译行业权益保障引深思

译者贡献与稿费困境

波兰文学翻译家易丽君先生去世已三年,但关于译者权益的讨论从未停止。作为国内波兰文学翻译的开拓者,她一生译介了十余部经典作品,却曾坦言”稿费非常低,要是为了稿费的话那基本上可以不干”。这不禁让人思索:为何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成为普遍现象?翻译行业的权益保障究竟路在何方?

易丽君与丈夫袁汉鎔合作翻译的《先人祭》曾获何其芳盛赞,但即使这样的精品译作,也难以带来可观收入。她晚年仍坚持翻译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却不得不面对”干出来也没人看”的市场冷遇。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不仅是个体遗憾,更折射出整个行业的保障缺失。

小语种译者的双重困境

“真正搞文学翻译,你得坐冷板凳”,易丽君这句话道破了小语种译者的艰辛。与大语种相比,波兰语等小语种文学受众有限,译作印量少、版税低,译者往往面临”用爱发电”的窘境。更令人唏嘘的是,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成为常态,家属难以继承其著作权收益。

现行《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按理说,译者去世三年内,其译作仍在保护期内,家属应享有稿费收益权。但现实中,出版社多以”绝版””销量不足”为由停止支付,家属又缺乏维权觉悟与能力,导致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难题长期存在。

健全保障机制迫在眉睫

要改变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的现状,需多方合力。出版社应建立透明的版税结算制度,对经典译作保持长期付酬;行业协会可推动设立”译者保障基金”,为已故译者家属提供法律援助;读者则可通过购买正版译作,用实际行动支持翻译事业。

易丽君曾说:”我觉得波兰文学是非常好的文学。”正是这些译者的坚守,才让全球文学瑰宝跨越语言壁垒。杜绝译者去世三年无稿费现象,不仅是对个体劳动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交流事业的珍视。当每一份翻译心血都能获得长久回报,才会有更多人才愿意”坐冷板凳”,继续架设人类文明的桥梁。

版权声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