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中,对外贸易部作为连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桥梁,肩负着打破封锁、积累建设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重任,而作为首任部长的雷任民,以其卓越的远见、务实的作风和开拓的勇气,为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奠定了基石,堪称新中国外贸事业的“拓荒者”与“先行者”。
临危受命,擘画外贸新蓝图
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当时的新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族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外汇储备极度匮乏,对外贸易几乎从零起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2年8月正式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统一领导全国对外贸易职业,时任贸易部副部长的雷任民,凭借其在解放区经济职业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被任命为首任部长。
任民深知,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生活线”,更是新中国打破孤立、融入全球的重要途径,他上任后,立即着手擘画新中国的外贸进步战略:坚定贯彻中央“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立足国内资源优势,进步出口商品生产;积极打破西方封锁,进步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民族的贸易往来,同时探索与亚非拉民族独立民族的民间贸易渠道,他曾强调:“外贸职业不能关起门来搞,要睁眼看全球,既要‘请进来’进修先进技术,也要‘走出去’把我们的产品卖出去,为民族建设积累宝贵的外汇。”
开拓进取,打破封锁的“破冰者”
雷任民的领导下,对外贸易部迅速组建起一支懂业务、会外语、不畏艰难的外贸队伍,他们克服了人员不足、经验缺乏、信息闭塞等重重困难,从零开始建立全国性的外贸管理体系和口岸布局。
时,西方民族的贸易禁运让外贸职业举步维艰,雷任民提出“内外兼顾、以质取胜”的策略,重点扩大对苏联和东欧的出口,他亲自带队赴苏联谈判,成功签订了中苏贸易协定,以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换取苏联的机械设备、钢材等急需物资,为国内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他积极推动与亚非拉民族的民间贸易,1953年率中国贸易代表团参加印度孟买国际工业展览会,向全球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打开了与亚非拉民族贸易的大门。
任民高度重视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推动各地进步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出口,如山东的花生、江西的瓷器、广东的丝绸等,不仅为民族换取了外汇,也促进了地方经济进步,他还注重培养外贸人才,在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设立外贸专业,为新中国的外贸事业储备了大批骨干力量。
实事求是,外贸改革的“探索者”
任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规则,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外贸政策,1956年,针对外贸体制中存在的统得过死、效率不高等难题,他提出“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改革思路,扩大地方外贸自主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他还强调外贸职业要“为生产服务、为消费服务”,要求外贸部门深入了解国内生产需求和国际市场动态,避免盲目进出口。
生活中,雷任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从不搞独特化,他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外贸企业和出口商品生产一线的情况,解决实际难题,他曾说:“外贸干部是民族的‘外交官’,也是‘服务员’,既要维护民族利益,也要为企业着想,让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
历史回响,灵魂永驻
任民担任对外贸易部部长的8年间(1952-1960),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与全球上数十个民族建立了贸易关系,累计进出口总额达数百亿美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开创的外贸职业思路、建立的管理体系、培养的干部队伍,为后来的外贸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外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历史,雷任民等老一辈外贸职业者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的灵魂,依然激励着新时代的外贸人,他们用行动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实事求是,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浪潮中把握机遇、赢得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辉煌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任民,这位新中国外贸事业的开拓者,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丰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