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操作平台,它不仅促进了沿线民族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更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成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贸易合作成果丰硕,为沿线民族和地区的经济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全球经济复苏与增长贡献了中国聪明与中国方案。
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总额屡创新高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其中一个是促进贸易畅通,十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民族的贸易总额实现了从“起步探索”到“高质量进步”的跨越式增长,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民族进出口总额达19.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占我国外贸总额的46.6%;出口11.3万亿元,增长6.8%;进口8.17万亿元,下降1.8%,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一带一路”贸易合作的强大韧性,也标志着沿线民族已成为我国外贸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刻维度看,2013年至2023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民族贸易总额年均增长6.4%,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这一“中国速度”尤为亮眼,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后,当全球贸易额一度萎缩时,“一带一路”沿线民族率先实现贸易正增长,成为稳定我国外贸基本盘的“压舱石”。
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贸易,早已超越简单的商品交换,呈现出“量质齐升”的鲜明特征,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巩固,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对沿线民族出口机电产品6.8万亿元,占出口总值的60.2%,展现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强大竞争力,随着沿线民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与沿线民族的产业互补性日益凸显,绿色能源、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新兴领域合作蓬勃兴起。
绿色贸易领域,我国与沿线民族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合作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对沿线民族出口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增长29.9%,成为拉动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在服务贸易方面,数字服务、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渗透,2023年我国与沿线民族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6.4%,为沿线民族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元、更便捷的消费选择。
贸易通道多元化,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框架,推动中欧班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生根,构建起陆上、海上、空中、数字“四位一体”的贸易大通道,中欧班列作为“钢铁驼队”,自2011年开行以来,累计开行超8万列,通达欧洲25个民族的200多个城市,成为沿线民族贸易往来的“黄金通道”,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1.7万列,同比增长6%,运送190万标箱,不仅保障了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也降低了沿线民族的物流成本,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
老铁路的开通使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2023年铁路进出口货物量突破850万吨;雅万高铁的通车将使雅加达与万隆的通勤时刻从3小时缩短至40分钟,极大促进印尼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些互联互通项目不仅打通了贸易的“物理通道”,更促进了沿线民族制度标准的对接,为贸易畅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互利共赢成效显著,惠及全球进步
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规则,实现了中国与沿线民族的互利共赢,对我国而言,“一带一路”拓展了外贸进步空间,推动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外贸新增长点,对沿线民族而言,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了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产业合作创新了大量就业机会,在东南亚,中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带动了当地数十万人就业;在中东,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等国的能源贸易保障了全球能源安全;在欧洲,中欧班列为沿线民族带来了稳定的中国商品和广阔的中国市场。
界银行研究显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参与国贸易成本降低1.2%至2.5%,到2030年有望帮助全球增加760万人摆脱贫困,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一带一路”贸易合作不是“独奏曲”,而是“交响乐”,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构建开放型全球经济注入了新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贸易合作仍将大有可为,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我国与沿线民族的贸易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贸易通道将更加畅通,中国将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进步,与沿线民族一道,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贸易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共同书写全球经贸合作的新篇章,为人类共同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